亳州高新區即將迎來一座現代化校園的建設。作為該地區教育領域的新地標,亳州市第三十七中學項目不僅肩負提升教育資源的使命,更以創新實踐中的“智慧工地”注入科技動能,塑造了智能化管理的新典范。
近日,記者實地考察了項目現場,深入了解“智慧工地”的智能化特點。
亳州三十七中項目占地101畝,總建筑面積為46022平方米,計劃建設36個初中班級,可容納1800名學生。一期工程包括教學樓、綜合樓、食堂、風雨操場等設施,計劃于2025年9月竣工,總投資額達到1.1654億元。目前,教學樓已經封頂,操場土方開挖已經完成了30%的工程。
記者眼前一幕是工人們緊張施工的場景。亳州市第三十七中學項目由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,項目的安全部部長谷厚君戴著一頂與眾不同的安全帽現身。這頂安全帽之所以與眾不同,是因為其上方安裝了一個攝像頭。

谷厚君向記者介紹說:“這是一款‘智慧安全帽’,通過該攝像頭拍攝的畫面能夠實時傳輸到電腦上。”除此之外,教學樓、綜合樓等施工現場還額外安裝了8個攝像頭。例如,塔吊吊鉤處裝配的可視化設備,能夠清晰地觀察到被吊起物體是否規范綁扎;塔身上安裝的安全監測傳感器可以全方位監控塔吊是否超重、風速是否過大,以保障施工安全的各個方面。
亳州市住建局的谷厚君強調,通過數字化手段嚴格把控工程質量和進度,確保項目高效推進。為了加強監管能力,住建局搭建了亳州市的“數智工地”協同平臺,該平臺成為監管部門的“智慧大腦”。平臺利用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實時追蹤施工進展,覆蓋了全市85%以上的規模工地。到2024年,該平臺已通過“非現場”巡查發現了1408個安全和文明施工問題,監管效能得到明顯提升。
該“數智工地”協同平臺創造性地實現了“人證比對”功能,它聯通了公安視頻圖像信息數據庫和省住建廳綜合管理平臺,能自動核驗安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的身份和資質,從而避免了“人證不符”帶來的風險。此外,平臺還具備了電子簽章功能,實現了監管流程的透明化。全年共有719份線上整改單移交,形成了“檢查-整改-反饋”的閉環管理。
據了解,亳州是全國27個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改革試點城市之一。亳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搭建了“數智工地”協同平臺,逐步推進“智慧工地”的建設,引導和推動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。
亳州市住建局建管科的張心泉表示:“數字化改革是未來的發展方向,我們將繼續推進這一改革,充分發揮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引領作用。我們將把建筑工地的監管方式從傳統轉向智慧化和數字化監管,進一步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監管的效能,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。”
隨著亳州三十七中主體建筑的逐漸成型,它將成為高新區教育發展的主要引擎。該項目建成后,不僅將優化區域教育資源布局,而且其“智慧工地”管理模式將為全市建筑行業樹立標桿。
夕陽下,機械聲與數字監管的默契協作,正書寫著亳州現代化建設的創新篇章。
關于“莆田220kv變電站工程獲電力智慧工地最高獎!”等更多新聞詳情,請持續訪問知行華智官網行業動態,如您還有其他想要了解的,請在知行華智官網上留言咨詢了解(留言咨詢流程和入口:關于我們→聯系我們→留言 )!